行业动态

两极分化愈加明显 LED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

2023-11-03

在满城尽言“涨价潮”的今天,我们更应该跳出涨价看涨价,如果LED企业都在忙着关注降价或是涨价,那么谁去关心产品的品质?如果企业的产品仅仅依赖于原材料的成本,那产品的“价值”又在哪里?

2016年以来,随着制造行业原材料成本的上涨,“涨价”成为各行业的热词,LED也不例外。特别是自下半年以来,随着线路板、金线等原材料的连续大幅上涨,以及人工、房租成本的增加,LED封装及下游应用领域迎来了从未有过的“涨价潮”。

在2016年最后一个月的开局之时,包括鸿利、国星、斯迈得、兆驰、旭宇等在内的几大封装厂集体提价,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。一边是不断上涨的原材料及人工成本,另一边则是竞争愈发激烈的红海市场,在成本和竞争双重重压下,涨价则成为了LED企业最无奈却又最迫切的选择。

是主动出击还是行业倒逼?

事实上,从今年5月份开始,LED就掀起了“涨价潮”,但第一轮的涨价最先是从芯片领域开始的,从晶电打响涨价的第一枪开始,截至目前LED行业已经发起了四轮涨价潮。涨价范围则包括上游的芯片、支架、灯珠、晶片、包装材料、铝基板等原材料,中游的封装企业以及下游的显示屏甚至部分照明企业,涨价范围多集中在5%—15%之间。

不过,前三次的涨价仅限于芯片及显示屏RGB领域。犹记得当时不少业内人士预言,涨价不可能波及到照明领域,而如今,随着年底这一波异常凶猛的涨价潮,LED全行业都被卷入“涨价潮”中,原本微博的利润,已经被原材料价格上涨彻底侵蚀。

各家企业发布的涨价公告函中,给出的理由也无一例外都是由于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上涨导致。但涨价真的是企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?

鸿利智汇副总经理王高阳就此次涨价事件表示,“为了企业良性发展,合理的利润空间是必要条件,原材料涨价后,我们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,第一,内部消化,通过不断的提升工艺、技术水平、效率,来加强产出比率,即使用同等比例物料的前提下,有更多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产出;第二,外部助力。”

纵观LED发展的几十年中,如此大范围的“涨价潮”无疑是第一次出现。斯迈得半导体营销总监张路华认为,对于封装企业来说,这一轮的涨价既是行业倒逼所致,也是企业主动出击的一种策略。一方面,原材料涨价已经超出厂商所能承受的范围,企业需要通过涨价的手段来保证产品的品质;而另一方面,行业需要回到理性竞争层面,而主动涨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。

涨价潮背后的冷思考:LED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

“我们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收到了很多材料涨价的通知,12月份是一个爆发点。我们之前一直致力于通过供应链的管理来降低成本,达到器件不涨价的目的。但产品是企业生存的根本,我们必须要保证产品的良好品质。”张路华表示。

然而,分析师储于超却指出,这波LED涨价风潮只是企业对于原材料涨价的应对之策,对厂商的实质获利帮助有限,因此多数LED厂商正积极思考转型策略,加速转进利基市场。

两极分化愈加明显

当面临成本上升时,大企业尚且难以承受,更遑论小企。如今,LED产业已经日渐走向成熟,竞争也由最初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规模与技术的较量。据相关调研机构数据显示,2017年芯片、封装器件价格在短期内仍然有上涨空间,但随着产品性价比的进一步提升,上涨空间并不大。预计全球LED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将从2016年的10%左右降至2020年的不足5%。

市场增速的放缓也将加速行业的洗牌。今年以来,LED行业两极分化趋势已经愈加明显。一边是通用照明及常规产品的市场集中化的向大企业靠拢,中小型企业的数量日趋减少;另一边是为了跟大企业差异化竞争,开始抢占高毛利市场的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。

对此,木林森执行总经理林纪良也表示,LED上游和中游产值大幅度增长的机会不大,但市场份额会相对集中,部分企业在扩产的时候要慎重。

从已公布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可以看到,在LED外延芯片环节,以三安光电、华灿光电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业绩仍保持稳定增长;LED封装环节,以木林森、鸿利智汇、国星光电为代表的封装大厂,前三季度均呈现出增收增利的局面。

分享到

新浪微博

分享到

朋友圈

分享到

QQ空间

通过邮件

分享给朋友